发布时间:2023-11-09 09:01:03
今年碗窑村投资100余万元新建公共龙窑,为制陶企业提供陶器烧制服务。图为新建的公共龙窑窑火正旺,陶器即将出窑。
烤烟收购期间,记者来到华宁县宁州街道上村社区青龙潭小组的烤房内,看到由社区组建的公司聘用社区及周边居民正进行修烟、分拣,现场一派忙碌景象。“来这里打工一天有140元的收入,家门口就解决了就业问题,真的十分方便。”新庄社区新文小组居民豆丽芬边忙着修烟边和记者聊着。
近年来,上村社区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带动各居民小组成立村办公司,依托土地、文化等资源,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、畜牧养殖业、陶瓷产业、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,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,逐步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
成立村办公司 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
豆丽芬打工的公司正是上村社区于2022年4月成立的华宁农欣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,公司流转了青龙潭小组130亩土地规模化种植烤烟和蔬菜,从整地、种植管理到农产品收获这一过程,为社区及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,也走出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。
“过去,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铺面及场地租金,虽然收入稳定,但实现增收却很困难,再加上居家养老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的逐年增加,一年下来社区基本没剩下多少钱。”上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毛磊介绍,在探索产业发展这条路上,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了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。2022年,社区抢抓政策机遇,挂牌成立了华宁农欣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,并不断思考公司发展方向。考虑到烤烟种植风险小、收入稳定,公司成立后的首单经营业务就是流转土地种植烤烟,烤烟收购结束后根据市场情况种植各类应季蔬菜。
在去年的基础上,今年公司流转土地面积增加到160余亩,其中烤烟种植130亩,其他土地则种植玉米和蔬菜。今年烤烟收入达60余万元,之后烟后菜种植还会为公司带来收入,也将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,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。“我家地不多,但租给社区后,一年也有1000多元的租金。社区成立的公司无论种烤烟还是蔬菜都会请工,我们来公司打工一天能赚100多元,租金加上打工收入,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。”青龙潭小组居民张红芬不由得感慨。
毛磊介绍,社区将依托村办公司继续流转土地,修建机耕路、水渠等基础设施,逐步扩大种植规模,发展现代农业,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
在成立村办公司探索产业发展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,社区还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带动各居民小组成立公司,结合实际促进产业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。
走进上村社区碗窑村,房屋整齐排列,道路宽阔整洁,三三两两的游客正在商铺里挑选心仪的陶器。村里新建的龙窑窑火正旺,一件件精美的陶器即将出窑。“碗窑村是华宁陶的发源地,为传承好、保护好、开发好华宁陶这一地域性特色文化资源,2015年以来,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以碗窑村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项目为契机,加快传统村落环境整治、龙窑改造、陶民宿客栈、‘基层党建+美丽乡村+文化’等项目建设,碗窑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,陶产业逐渐实现规模化、产业化、聚集化、专业化、品牌化协同发展。”毛磊介绍,与此同时,社区还依托华宁陶文化,通过项目带动、资源整合、合理推进,将碗窑村打造成以陶瓷文化、休闲观光、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特色村。
随着碗窑村陶瓷产业以及乡村旅游发展步入正轨,社区牵头成立的公司也逐步找准发展方向,积累了一定的经验,社区便积极引导碗窑村成立华宁陶乡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,通过公司不断引项目促发展。据了解,今年碗窑村向上争取项目,投资100余万元新建公共龙窑,为制陶企业提供陶器烧制服务。同时,在劳动节、国庆节、柑橘节等节假日组织开展赶窑街、开窑拍卖等文旅活动,持续走好文旅融合发展之路。目前,已有29家制陶企业入驻碗窑村,带动300余人实现就业。今年柑橘节期间,碗窑村接待游客1.6万人次,景区收入28.5万元。
离碗窑村不远的青龙潭小组依山而建,田园风光秀美,且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。在社区的引领下,小组通过“党支部牵头+群众参与入股”的方式,成立华宁潭泉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,充分利用烤房群资源发展食用菌种植,并自筹资金180万元,规划建设占地面积近17亩的标准化连片养殖区,预计建设牛舍35间、猪舍60间,项目建设完成后,将通过与其他公司合作的方式发展畜牧养殖业,预计可实现收入600万元。
下一步,青龙潭小组将依托村办公司,积极向上争取项目,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,以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底为最大优势,以农耕文化为最大特色,通过农业现代化升级、产业链延伸,推动一二三产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联动及融合,打造观光、体验、休闲和娱乐相结合的宜居、旅游示范村。
毛磊介绍,除了碗窑村和青龙潭小组,社区所辖的其他居民小组均成立了公司,并在社区的引领指导下,积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,充分挖掘文化底蕴,走上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。接下来,社区将持续优化公司化发展模式,因地制宜引领各村办公司发展好特色产业,通过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玉溪日报 记者 高倩 文/图